夏季到来,各地进入汛期,温度高、湿度大,细菌的大量繁殖易导致食品腐败变质,引发中毒。近年来,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米酵菌酸引发的中毒事件持续高发,在此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预防米酵菌酸中毒极其重要。

米酵菌酸在温度较高、湿度较高的环境容易产生外,还要注意食物存在的卫生环境。
比如木耳我们都知道是这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营养丰富其本身是不存在食用风险,但是当木耳长期发泡再加上外在的环境原因产生了椰毒假单胞菌从而分泌米酵菌酸这就造成了食用木耳中毒。
而且米酵菌酸对于日常对于食物烹饪的温度、或者清洗是不能消除的。
常见哪些食物容易产生酵米酸菌?
1、 谷物类制品:湿河粉、湿米粉、发酵玉米面、糯米粉、玉米淀粉、糍粑等。
2、 薯类制品:马铃薯粉条、马铃薯淀粉、红薯粉条等。
3、 变质木耳、银耳
米酵菌酸特点
1、 温度
最适的繁殖温度是 22~30 摄氏度,在冰箱冷藏条件(4℃)时几乎无法繁殖。所以在比较热的气温下,长时间发酵的产品,就会引起食用安全问题。
2、 湿度
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很难产生米酵菌酸。当食物表面湿度较大同时空气中湿度也较大的情况下就会很容易繁殖,所以在潮湿的天气一定要注意。
必须有湿度较大的表面,同时空气的湿度也较大的情况下,才会迅速在食物表面(比如风干过程中的酵米面、新鲜木耳/银耳、生湿米面团等)繁殖。
3、 怕酸、怕盐
如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酸,让整个体系的 pH 降到 5 以下,那米酵菌酸基本是不能存活。所以像泡菜、酸菜不用担心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时椰米酵菌酸菌怕盐像咸菜、腌肉也不会出现米酵菌酸中毒情况。
如何避免?
比如在家制作馒头、面包、酸菜类的食品一般不需要担心这种情况产生,只是需要注意食品卫生。
像米粉,河粉,肠粉之类的湿米粉制品,不管是自制还是在买购买一定要注意食品的食用有效期。在家自制尽量当天食用完,在外购买注意观看食用期以及产品的状态。
黑木耳、银耳如果被椰毒假单胞菌严重污染的话,外观看上去可能会有区别。比如不成型、发黏、无弹性、有异味等绝对不能食用,泡发的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内,最好可以放在冰箱冷藏泡发。对于新鲜木耳、银耳市场监管总局也是提醒大众一定要谨慎购买。
怎么判断有没有米酵菌酸中毒
食用了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后,2至24小时会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达40%-100%。
如果出现了疑似米酵菌酸中毒的情况,应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并尽快到医院治疗。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物的人,不论是否发病,一律送往医院观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