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又名碱性绿、孔雀绿,易溶于水,溶液呈蓝绿色。
孔雀石绿具有相当好的杀真菌效果。
由于鱼类在运输中易发生碰撞,造成鱼鳞脱落而引起鱼体真菌感染,以致出现霉烂、死亡等现象,孔雀石绿恰恰可以治疗这些鱼类碰撞伤。
一些不法商贩滥用孔雀石绿,包括在运输前使用孔雀石绿溶液对车厢进行消毒。孔雀石绿为剧毒物品,人接触或食用可引起呼吸中毒,细胞功能的损害,并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作用。

孔雀石绿的毒副作用
1、高残留: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能迅速在组织中蓄积,并已在受精卵和鱼苗的血清、肝、肾、肌肉和其他组织中检测到。无色孔雀石绿由于其不溶于水,残留毒性比孔雀石绿更强。
2、高致癌:孔雀石绿的化学官能团是三苯甲烷(triphenylmethane),其分子中与苯基相连的亚甲基和次甲基受苯环影响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可生成自由基——三苯甲基,同时孔雀石绿也能抑制人类谷光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此两者均能造成人类器官组织氧压的改变,使细胞凋亡出现异常,诱发肿瘤和脂质过氧化。
3、高致畸:孔雀石绿能致使淡水鱼卵染色体异常,当孔雀石绿浓度低于0、1mg/mL时,它仍能使兔和鱼繁殖致畸;当孔雀石绿浓度高于0、2 mg/L时,对软体动物东风螺的受精卵或是幼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畸形。
4、致突变:研究发现孔雀石绿可使鳙鱼和尼罗罗非鱼的红细胞产生微核,0、5mg/L浓度时微核率分别达到0、133%,0、0717%,且微核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5、高毒性:孔雀石绿对哺乳动物细胞具有高毒性,研究发现孔雀石绿与无色孔雀石绿均能使大鼠肝细胞空泡化,无色孔雀石绿还能使甲状腺滤泡上皮大量凋亡,减少公鼠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还能抑制血浆胆碱脂酶的作用,进而有可能造成乙酰胆碱的蓄积而出现神经症状。此外,它还能通过溶解足够的锌,引起水生动物急性锌中毒,并引起鱼类消化道、鳃和皮肤轻度发炎,从而影响鱼类的正常摄食和生长,能阻碍肠道酶(如胰蛋白酶、a-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
专家介绍,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在人体残留时间长,对人体的危害是积蓄式的。有的人虽然摄入量不多,不会有明显的中毒症状,但当体内孔雀石绿积蓄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专家还指出,孔雀石绿和农药不同,前者要达到一定分量才能对人体产生危害,量少则对人体影响不大。孔雀石绿主要是应用在鳗鱼和甲鱼的养殖与消毒上,对别的鱼一般就没有效果,因此不需要对所有的淡水鱼都产生畏惧。
我国于2002年5月将其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 (厅饲料兽药管理处)